【本來面目】建築師的承擔與挑戰

法鼓山工程的建築設計,最初由陳柏森建築師主持,日後由於我們內部的因素,諸如遷建工程委員會、僧團和護法居士的各種聲音、意見,讓工程設計圖改了又改、修了再修。兩三年後,陳建築師打退堂鼓了。這對我們是一大震撼!不過,歲時流轉之間,我們也漸漸成立了自己的工務所,第一位加入的是劉明山菩薩,其次是蕭世斌菩薩,然後是陳洽由總工程師。在陳總工程師進來以後,我們的工務部也就比較穩定了。

 在陳柏森建築師之後,由張國洋、陳俊宏兩位建築師承接了法鼓山的設計案。這兩位建築師人很好,他們肯接下這個任務我非常感激,其他建築師並不願意接的。因為我們的工程就像是一張已經作畫的紙,要後來的人接手總是辛苦。在這兩位建築師到位之後,我們也邀請了好幾位資深的工程顧問來協助我們,經常不斷地開會討論。

633238231124843750大殿.jpg   
不過,在建築的觀念、造型和空間配置上,這兩位建築師的想法與原來陳建築師的規畫頗有出入。陳建築師原始的構想我是認同的。比如說,建築物的斜屋頂是我要求的。現在的建築物大多是蓋平屋頂,蓋斜屋頂必須增加建築材料,工程也複雜些。我堅持蓋斜屋頂,主要是功能及美觀上的考量。如斜屋頂可防熱,可用來收集雨水;斜屋頂下方可埋設管線、遮掩機房和水塔等突出物,另具有美化的功能。

可是我不懂工程,看不懂平面圖,對施工圖的理解力也有限,常常只能聽工程人員解說或者看建築模型圖,從建築物的外型來要求房子的功能、通道和動線等,比如樓梯的寬度、功能、人多時的疏散法等,針對這些問題與建築師討論。在幾位工程顧問之中,幫助我們最多的是陳邁建築師。陳邁建築師是由陳柏森建築師接引介紹,他們兩位都是我們經常請益的對象,日後則有姚仁喜建築師也加入我們的工程顧問團隊。 

---本文摘自<< 法鼓山故事 >>---

 

 

633238231249531250祈願觀音殿全景.jpg   

另一方面,法鼓山工程之初,由於我對工程的完全外行和長期忙碌緊湊的行程,當時便由護法理事會的楊正理事長、施建昌和郭超星菩薩等組成一個推動工程的組織,叫做「中華佛學研究所遷建工程委員會」。他們說:「師父已經太忙太累,工程的繁瑣事情就交給我們處裡吧!」這是他們的一份心意,可是經過幾年運作下來,委員並不全然瞭解我的理念,有些無法解決的問題還是要我出面處理;或者他們做成的決議不是我要的,有時委員之間也有不同的意見,造成建築師莫衷一是,不知該聽誰的!因有這種種的狀況,大家都很辛苦,工程進展也無法一如預期。

大約經過四、五年之後,遷建工程委員會決定改組,最終還是由我來接手。不過這幾年間,我對建築已有了一些概念,也得到好幾位專家顧問的協助,這樣一來,我們的工程進展總算順利一些,熱心的委員們也可以放心了。

到現在,我還是非常感謝當初遷建工程委員會的每一位菩薩。當年遷建會改組,我覺得很對不住他們,但這也是不得己的事,若非如此,恐怕法鼓山工程至今仍是個未知數呢。

◎圖說:上-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 大殿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下-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 祈願觀音殿全景

◎攝影:法鼓山全球資訊網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oC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