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從岩石縫隙滴落的水滴。洞窟的潮濕空氣。
密閉的書庫。帶著塵埃的光。
黎明時分,開始凍結的湖泊。
勾勒出柔美曲線的遺髮。
古老褪色的,質地卻依然柔滑的天鵝絨。」*1
這是一段來自於小川洋子小說《凍結的香氣》裡的文字,很符合SANAA這家事務所的意象。
詩與空間都不可觸摸,但創作者把它們凝結成足以感受的存在。
SANAA是由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所經營的事務所,去年拿下了有建築界諾貝爾獎美譽的普立茲獎。上禮拜曾介紹過他們的《大倉山集合住宅》,這禮拜則想請大家來看一看尺度比集合住宅小很多的私人住宅《梅林之家》。
《梅林之家》位於東京某個住宅區的轉角,旁邊有塊小公園。基地上原本就長有梅樹,而業主也希望能把梅樹保留下來,因此取了這個名字。基地大約有90米平方大,而案子的特別處在於它的牆厚只有16mm,也就是1.6cm。
一般比較常見的承重牆厚度大約是30cm,薄一點的,加上裝修完成面後也有15~20cm,所以1.6cm實在是一種驚人的薄度。有多驚人呢?嗯……我想大概就像你突然看到陳今佩以小S的苗條身段,咻~地從你眼前走過去那麼驚人吧……
這個薄度之所以有辦法實現,在於妹島採用了鋼板來當成外牆的材料。其實原本在結構設計師佐佐木睦朗的設計下,鋼板可以薄到12mm,但因為焊接處理及塗裝的關係,最後以16mm定版。
原理還蠻簡單的,就是把四片鐵板焊成一個箱盒,在裡頭擺上隔間牆與樓板,再架上樓梯、鋪上頂蓋就完成了。這個工法的厲害處在於傳統上必須用各種材料來滿足結構、防火、防水、隔音、隔熱效果的厚重外牆,現在由於技術提昇了,只要一片(鐵板+薄薄的粉修面)就可以KO掉以上所有需求,這簡直是吃了空間變化果實*2一樣的強大吧!
可是,牆壁變得這麼薄有什麼好處呢?
其實就像吃蛋糕一樣,別人少吃一點,你就可以多吃一些XD
牆壁厚度薄一點,內部空間就會大一些,多出來的空間可以塞更多東西(誤)。這世上所有大都會裡年收少於xxxxxx元的人都會面臨同一個問題:家裡空間不夠、東西卻太多。你要嘛想辦法工作到胃潰瘍、多掙一點錢搬到比現在大個幾坪的房子去;要嘛自我欺騙,告訴自己雜亂正是一種生活的醍醐味,就跟金蘭醬油一樣,都是「家的味道」,反正打死別讓別人進來就好了。再不然,跟敝人在下小的我一樣,去書局買本教人怎麼「斷、捨、離」的書,告訴自己有捨有得,捨掉過去、重獲新生,噢耶迎接光明的未來~~~~~
好吧,讓數字來說說話。
數字表示:一片牆壁從30cm→1.6cm,對住居環境會有什麼影響呢?
30-1.6=28.4cm
假設住宅的面寬是6m,而這個面寬裡的內外牆共有4片,那麼可以省下來的空間就是:
28.4×4=113.4cm
挖咧!就算內牆比較薄一點,也可以硬擠出1m的面寬耶!這是A cup瞬間晉升為E cup吧?噢買尬 ヽ(ヽ゚ロ゚)ヒイィィィ!!!
妹島在內部空間配置上,也做了一項很有趣的新嘗試,她重新整理了空間配置方法。傳統的住宅空間配置屬於NLDK式的,例如2間臥室+客廳(L)+餐廳(D)+廚房(K)=2LDK,設計時,設計師會把面寬先分給比較需要開窗的空間,等隔好了客廳、餐廚、主臥、小孩房、衛浴之後,要是還有餘裕,就再來個客臥等等,可是妹島卻拋掉這種作法,她讓每個空間只簡化成單一機能:床的空間就窄得剛好只擺得下一張床(上圖右方),書桌的空間就只擺書桌(上圖左方),浴缸的空間只擺浴缸跟洗臉台,書的空間只擺書,就這樣,她在房子裡隔出了18個空間。
這個結果很有趣,因為,業主原本要求的是「一個大空間」捏!
因為房子不怎麼大,業主希望家人不要被各自封閉在一格格的空間裡,可是到手的是……呃,一個有18個隔間的房子 ヽ(´~`;
深究業主的需求,其實業主想說的是,他們不想被「封閉」起來,所以看看剖面透視,可以發現這一片片鐵板上的錯落開口,把空間框出了景深,讓這個空間成為另一個空間牆上的一幅畫,你人在這頭可以看到另一頭、甚或看到窗外的梅樹,一個個空間被連結了起來,創造出一種視覺關連性。空間之間彼此穿透、但又有擁有獨立性,不正是滿足了業主實際的需要嗎?
另外,整地時開挖的土有一部分被回填到了頂樓花園,讓這棟房子四處充滿綠意。
我覺得,妹島和世這個人真的有點意思呢。
最後來個神級的細部剖面吧,16mm的外牆開口細部。
〈案例背景〉
基地:東京
建築設計:妹島和世建築事務所
結構設計:佐佐木睦朗結構設計事務所
施工:平成建設株式會社
用途:獨棟住宅
基地面積:92.30m2
建築面積:37.20m2
樓地板面積:77.68m2
完工日期:2003.12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