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〈分析〉金融危機的過來人經驗 看看1990年北歐是怎麼做的
2009/02/06 22:05 鉅亨網

【鉅亨網林佳萱‧綜合外電】 正值全球實體經濟遭受金融危機強力襲擊,或許大 家可以從1990年代的北歐金融危機中得到一些啟示。

今天與當年有某些類似之處,當時北歐政府也對銀 行注資、擴大持股、把問題資產集中處理,但是今天金 融機構的情況比往日更形複雜,見證北歐金融危機的挪 威央行總裁認為,要解決銀行壞帳、避免金融與經濟惡 性循環加劇,現在更需要各國主管機關的相互合作。

曾任財政部長、現任挪威中央銀行總裁的Svein Gjedrem最近在英國《金融時報》上撰寫專文,分享自 己長達30年的公務生涯經驗。

他表示,早在20年前,北歐爆發金融危機,當時為 了支撐銀行運作、確保銀行能夠供應穩定的資金流,他 們不僅對銀行注資,也把銀行資產負債表上的高風險債 務移除,收購至所謂的「問題銀行」(bad bank)中─ 這些舉動與今天十分類似。

而在這當中他獲得三個寶貴的教訓:首先,政府解 決危機的舉措不該讓納稅人蒙受重大損失。當時北歐的 政府對銀行注資,但前提是私人股權資本必須根據實際 的債務虧損估價來折餘價值,這樣可以確保政府對銀行 的資金挹注可以因企業運作狀況好轉而獲利。

以挪威為例,當年的政府就擁有前三大銀行100%股 權,銀行的董事會成員以及高層管理人士都被撤換,接 下來的幾年,政府再逐步出售當時國有化銀行的持股, 當然因為價值提升,出售持股可以獲利。

第二,並非所有的壞帳都一定要從銀行資產負債表 中移除。挪威的銀行靠己力處理問題資產,Svein Gjedrem認為,如果可能的話,銀行本來就該自己為問 題資產想辦法才對;不過,假如問題資產不只是放貸總 額比例的一小部分,銀行無法繼續正常營運的話,就必 須靠外部幫助來解決。

過去瑞典和芬蘭都曾經設立「問題銀行」機制接收 高風險貸款資產,不過,這都是等到政府將銀行接管之 後,因為這樣一來,政府就可以掌控該把哪些問題資產 轉移到「問題銀行」去。

第三,不該讓金融危機的時期拉長。北歐金融危機 爆發時,立即大規模計算問題資產折餘、盡速改變銀行 的資本結構,這讓經濟下滑的幅度得到抑制─最後只持 續了短短幾年而已;這與日本正好呈現強烈對比,日本 確認債務虧損的速度太慢,結果對經濟發展造成10年的 實質衝擊。

而現在距離北歐金融危機已經又過了20年,目前金 融機構需要的種種措施比當年更多。原因首先是金融機 構的情況遠比以前複雜,政府必須更明確區分即將破產 的銀行和還有償付能力的銀行,後者可能需要更多資金 來增加放貸。北歐金融危機的經驗可以提供破產銀行作 為參考,而對還具償付能力的銀行而言,這些金融機構 必須保持其提供貸款的能力。

假如其他信貸市場無法正常運作,例如企業難以( 甚至完全無法)直接從債券市場取得資金時,銀行提供 融資的能力就更顯重要;但是,假如得不到更多資金, 眾家銀行就不會願意接受新的貸款申請。因此,對現在 的政府而言,最大的挑戰就是確保具償付能力的銀行增 加金融實力,然後增加銀行的放貸能力。

當然政府還必須擬好退場策略,否則現在對金融機 構的持續注資會增加政府手上的銀行持股,而危機結束 後政府仍然是銀行的最大股東。

現在跨國金融業務日漸增加,回顧20年前,幾乎所 有北歐主要銀行都是國營的銀行,但今天光是挪威的前 五大銀行中就有四家是外資銀行(包括分行和子銀行) 。一國政府不太可能支持境內外資分行的金融實力,換 句話說,20年前馳援國內銀行手法在今天就得靠更多國 際合作協調。

一旦當前金融危機的問題逐漸解決,我們必須著手 預防未來再度發生危機,監管體制需要實質的改革,金 融機構也必須增加自己的預備資本和流動緩衝。金融監 管機制的目標,是確保銀行能減少而非放大對經濟的衝 擊效果。如果銀行對經濟的影響擴張,情況就如同目前 眾人見證,金融系統與實質經濟間形成了惡性循環。

由於今天金融危機蔓延全球,各國政府的行動必須 協調一致以尋找解決方案,讓銀行能夠改變資本結構, 也讓金融產業的規範更加完善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oC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