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哥本哈根會議/〈獨家〉哥本哈根都市更新 納入生態建築
|

TVBS記者楊樺:「這裡是哥本哈根的西橋區,這附近都是,120年歷史的平民公寓,但是在都市更新的時候,想到一些生態工法,同時運用一些太陽能板,讓這裡成為生態的示範社區。」
走進社區裡,完全看不出,百年前,這裡是勞工的平民住宅,直到90年代中期,將生態建築,納入都市更新的考量。
丹麥SBS都市更新公司負責人克力斯坦森:「年輕朋友想到,為何不試著用些開放的生態和太陽能板,去減少能源的消耗,同時減少資源的浪費。」
TVBS記者楊樺:「這屋頂上面並不是太陽能板,而是一面鏡子,它透過電腦,可以掌握太陽光的方向,透過鏡子的折射,可以讓原先很陰暗的地方,獲得一些陽光。」
TVBS記者楊樺:「這個生態社區,使用很多太陽能的設備,包括這邊建築,它的窗戶和窗戶中間,全部都是太陽能板,不但提供住戶溫水,同時也節省30%的電費。」
鏡子折射的想法,來自為古埃及的歷史,而太陽能板的另一面,則是保留120年歷史的老建築,科技和歷史合而為一,讓住戶享受環保科技的同時,也能保存傳統的記憶。
TVBS記者楊樺:「這裡是社區的水池,在下雨的時候,雨水從屋頂被收集下來,透過水管一路導引到這裡,而這邊也變成社區的生態池。」
克力斯坦森:「提供鳥類一些食物來源,鳥叫聲對社區民眾來說,是個美妙的感覺。」
在一般不過的都市更新案中,加入生態建築考量,讓社區有了永續發展的生命,不只節能減碳,又能符合當地小家庭平民住戶的需求,生態新社區讓市政府和住戶都雙贏。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