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第1座符合9項指標綠建築 2010-01-02 工商時報 【本報訊】  台北市居民最常見到的綠建築(green building),應該就是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。至於綠色「廠辦」的最佳典範之一,則以台達南部科學園區的工廠最著名。  台達位於台北市的總部蓋得早,由於來不及適用綠建築的條件,但為了至少能達到「綠屋頂」的要求,就在屋頂設立生態池,不僅有隔熱效果、減少冷氣等使用量,也是員工紓解壓力的世外桃源。  2003年,當台達計畫興建南科廠房時,鄭崇華剛好接觸泰國的綠建築,因此決定在台灣興建第一座綠建築廠辦,可以開放所有人參觀,作為教育、示範的基地。「有成功模式給人家看,大家就會相信。」他說。  鄭崇華表示,世界上建築物的能源用量,約佔總使用能量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,排放的大量溫室氣體也是相同,建築物的壽命高達幾十年,對於日後的能源使用影響久遠。基於珍惜地球的寶貴資源,期許台達新建的廠辦都是綠建築。  台達南科廠是內政部綠建築編號第100號的建築物,也就是在之前,已經有99座建築物以綠建築物的型態設計。這顯示台灣企業對於綠建築的潮流發展已有共識,只不過9項指標不見得都能達成,台達南科廠是第一座9項指標全部達成的綠建築。  台達南科廠符合綠建築9項指標:  .綠化量  走進台達南科廠區,目光所及盡是大量種植的草磚、生態池及草地,跟一般的科技廠截然不同。台達廠辦標榜一座結合生態、節能、減廢、健康的綠建築暨教育實驗場所。  .生物多樣性  廠區內有400多株的大小喬木及3,000多株的灌木,全都是台灣原生樹種與誘鳥、誘蝶植物,由生態密林和生態水池組成的綠色生態中庭,創造了一片提供野鳥昆蟲棲息的原生植物密林和生物多樣化綠地。預計每年可提供1萬多隻鳥類與120萬隻昆蟲的食物來源。  .日常節能  這棟建物從窗戶設計開始,便計算日照型態以及採用阻隔紅外線的玻璃,讓辦公室不需開太多的空調。  員工平常的習慣也會影響到節能的成果,例如:彈性照明的開關,讓坐在窗邊的人可以選擇不開燈;樓梯就設在大門一進來最顯眼的地方,能讓人自然的選擇走樓梯,這不只是節能,還可以健身。  節能目標方面,值得一提的是,全球最好的紀錄是用電量只有一般建築的6.7%,鄭崇華因此給同仁的目標是,開始要省一半電,然後再一半、再一半、再一半。  .二氧化碳減量  人們一打開大門,透過空氣浮力塔,氣流進入室內時,冷空氣留在室內,熱空氣會上升到上層,由頂樓的空氣浮力塔排出,即可隨時維持空氣的清新。  比起一般冷氣最強勁的無塵室,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約600ppm,南科廠只有530ppm,比室外的200~300ppm高出不多,讓員工有更好的工作環境,也避免室內因過高的二氧化碳讓人昏昏欲睡,提不起精神做事。  .室內環境  「綠建材」,係指在原料採取、產品製造、應用過程和使用後的再生利用循環中,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,對人類身體健康無害的材料。  綠建築興建成本可能貴一些,但是可以讓住戶更健康。美國有份調查指出,高品質的辦公環境可以提升員工18%的工作品質。「員工生病減少,請假就會減少,這就是賺到了。」鄭崇華笑著說。  當我們推開南科廠大門走進大廳後,身處沒有冷氣的辦公室,卻絲毫不覺得燠熱;滿室的綠色植栽和自然採光,減少一些職場給人的嚴肅氣息。安靜、涼爽與自然的風流,就是本建物給人的第一印象。  .基地保水  透過雨水回收系統,每年可回收4,100噸的水量,用在澆灌、馬桶、生態池上,一年約省下3個月的用水量。  .水資源  主要是指用水效率化,包括省水水龍頭、馬桶等省水裝置。  .污水垃圾減量  省水馬桶、資源回收等,皆有助於污水垃圾減量。  .廢棄物減量  在建材方面的廢棄物減量有兩大方面,一是在興建的時候儘量使用「再生建材」,讓資源能生生不息地循環使用。而一旦日後建物拆毀時,也是如此處理,如此將可以減少營建廢棄物的1成。(摘自本書第4章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oCo 的頭像
    CoCo

    CoCo的生活情趣&凝固的音樂

    CoC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